营地教育自带户外运动基因
户外运动本身具备多重属性。第一,它是一项运动;第二,它可以成为体育旅游的优质内容;第三,运动本身具有非常好的教育。
其实,户外运动和营地教育都离不开共同的东西——户外空间。在户外空间中所进行的相关活动,形式一定离不开户外活动和运动。营地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它首先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载体,涉及到相关土地、政策以及相关资本布局。
其次,更重要的是场景的变革。户外运动营造的场景应该是营地教育中标配的东西,它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提供的第三种场景,这种场景越来越成为当前的需求,它承载着诗和远方。
再者,参与营地教育的人不仅仅是为了空间本身而去的,更多的是因为在空间中浸润的情感和品位等,所以,营地本身也是身心赋能的平台。
上图将两种元素做了分析,在中国各种各样的游学、主题游或多或少都带有游玩和教育的属性,两者属性的强和弱不同而区隔开的泛游学背景下不同的教育业态,如,营地教育活动、研学旅行、亲子旅游。从上至下,游玩属性越来越强,而教育属性则越来越弱。
中国建国以后,山地户外运动的发展基本上分为四个阶段:科考探险阶段、专业赛事阶段、全民健身阶段、融合发展阶段。
融合发展就是产业融合和业态创新的表现,比如,户外运动和营地教育的跨界。目前,我认为中国户外运动进入优质发展阶段,这个阶段追求整个产业逐步提升以及相关业态高质量发展。其中包括我们的营地教育在内。
营地教育和户外运动的区别是什么?营地教育以成长和教育为导向,户外运动本身更多的以体验为导向,追求的是更强的体验和新奇度,甚至是难度,户外运动追求从小白向高级“驴友”之间进阶的过程。
反观,营地教育产品的进阶道路不是很明确,一些甚至连年龄的分层都做的不科学,将户外运动的进阶借鉴到营地教育中也非常有意思。怎么样让他更有激励机制,包括勋章设置等,很有探讨价值。
营地教育中,教育理念的认同是第一考虑因素,如果教育属性不突出那就变味了。真正优质的营地在短期内很难有高的辨识度,甚至很多营地相当于把成人拓展训练变成儿童化的拓展训练。
营地教育跨界户外运动动因
相关政策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组合拳,我们需要的是将政策落地。这里面特别值得强调的是2019年6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高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对德、智、体、美、劳每一个方面都提出了相关目标和要求。现在德育建设特别强调教育基地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自然资源本身有育人作用,绿水青山同样是育人的非常好的场地。
那么,怎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还需要营造出营地教育这样的学习场景,在场景之中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出来。否则就会存在很多异化问题。比如,之前看到一个帖子一个学生毕业之后,对老师的阴影七八年还没有散去,这就是教育一味功利性追求学习成绩导致的异化问题。
《意见》还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并且,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同时,还强调重视家庭教育,要加快家庭教育的立法,强化监护主体责任。
从户外运动角度来说赛道足够多,无论是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运动,国家已经对这些进行了很好的规划,无论我们在哪个行业深耕都可以跨界到营地教育,都可以成为营地教育的优质内容的载体,这其中可拓展、可链接的空间非常大。
可以看出,还有1.7亿的潜在目标人群,他们还没有走在营地教育路上或泛游学的路上。如何进行有效转化,这就需要我们把营地教育教育产品价值最大化。
我们从整个泛研学或营地教育产业链中可以看到,它跟户外运动、教育、旅游、地产资源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各生态之间的链接已经变成生态链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
其中非常重要的体育元素包括体育培训、户外运动、课程建设等等,营地教育未来最核心的还是内容建设,特别是课程科技化设计。现在多数都是在流量端做竞争,还没有把高质量东西放在课程上。
营地教育中主要开支是组织费用和交通费用,课程研发和内容费用占比较低,这也反映了目前的现状。未来这一块投入比重会越来越大,其他结构性调整是良性发展的重要过程,未来还会优化调整,对真正的营地教育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暑假,中国号称户外运动教育和营地教育机构每天100家注册的,今年一年会诞生多少家营地教育机构?大家都在往赛道里面去占领相关资源或储备一些东西,其实,重要原因是现在进入门槛还比较低。
我们需要找到现有的营地教育和户外运动中的链接点或者存在的痛点进行新的链接,引入场景的思维,进行跨界的培育。这可能是我们进行融合的初衷,它一定是取长补短,互相弥补,提升竞争力的过程。未来营地教育一定是竞争很激烈的红海空间。
国外有很完善的体系,青少年从小也有户外运动基因,可以根据自身和心理需求做选择。
目前是野蛮生长阶段,市场监管不利,教育缺失,使得我们存在着研学牌照、旅行社资质、土地非法使用等很多问题,最关键的还是人才缺乏。
中国的人才和稳定性都是不够的,这和课程、学校教育甚至和家长诉求的优质教育之间是脱节的,很多在课程体系建设没有达到教育部门的需要,却人云亦云,缺乏对营地文化的理解。
现在青少年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之下更多的是对适应能力不足、道德感失重、价值取向失调等。我们通过营地教育建立参与者人和自然的链接,在户外之中,让孩子们释放天性重新发现自己,包括徒步运动、森林探险、帆船、冲浪、潜水丰富的体验都可以成为不同阶段的进阶过程进入到营地教育中,通过承载的教育价值真正实现教育属性。
我认为,真正意义的教育就是把对的内容放到对的场景产生对的效果。所谓对和错也是不断与时俱进、更新的一种理念。这意味着营地教育没有一层不变的标准,是随着需求和实际的规律演化要做内容的迭代和更新。
教育需要尊重人不同于工业和信息产品的复杂性,需要尊重人不同于动植物的自主性,生命主权和情感的成长规律。
通过跨界,我们可以形成跨界的人口链接,基于不同消费者共性的消费特征进行关联纽带形成异业合作。户外运动圈对我们营地教育圈有很多共性消费者可以合作,这样可以打造泛户外产业群,形成模糊的生态系统,在有利且互惠前提下通过利益共同体形成多方共赢的格局。这个过程其实是互相借势的过程,特别是相关技术的赋能,用户体量以及社会影响力等等。
这里,我特别强调的是影响力互相借势。不同平台的能量、势能完全不一样,通过跨界经营实现规模变化,技术变化和组织结构的优化。
营地教育跨界户外运动路径
营地教育跨界户外运动,首先是产品本身的跨界。
营地教育产品既是有形产品也是无形服务,很多价值是隐性的。营地教育和户外教育有很多共性东西,怎么把户外运动中相关的价值通过学习自然、观察野外生存方式赋予到营地中成为优质内容,承载到营地空间,变成优质教育的一部分,这里有很多文章可做。
第二,渠道跨界。户外运动传统渠道和营地教育渠道有类似地方,也有很多可以互补的东西,这是更大的意义。不同平台声量不同,营销势能也不一样,想打造出优质IP的可能性和空间也是不一样的,这是互相借势。
第三,场景跨界,我认为户外运动或者是未来的户外运动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提高效率,为客户节约时间;二是通过不同场景中的很多接口使营地真正能够成为我们参与者时间和情感的容器,通过场景打造实现跨界营销。
最近有一个提法叫营地教育综合体,特别受地产和旅游公司的追捧。怎么样以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为主导,以户外运动项目做内容,以旅游运营模式为基础,文旅地产业态为依托做类似的东西,这个行业一定会有相对比较综合的综合体,也有小而美的环节,最后是相对性的生态,这个生态圈是很大的东西。
定位纵向发展,横向协同发展越来越重要,产业边界逐渐打开,形成广泛链接,同时也会创造出新的生态,这是营地教育综合体的展望。
其实,真正实现跨界经营是有门槛的,需要有三大保障。首先,我们要有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包括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其次,是动态能力。它包括环境适应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学习创造能力。环节链接很多时候在于资源整合以及学习和创造能力。
再者,隔绝机制也是重要的一环。进入之后怎么形成壁垒,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第一,形成用户社群明显的边界。它应该变成高黏性的,让转移成本越来越高,锁定且通过不断的交叉销售使我们整个生命价值达到最大。第二,打造用户情感诉求区隔。这是营销更高的境界,让家长认为不把孩子送到这个营地来就是对孩子有亏欠。第三,占领用户时间扩大市场。毕竟,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如果不占领,王者荣耀就会去占领。
文章标签